藝珂觀點

世界的工作形態持續改變,包含Where, How, When, Who, What的5W變化:你的工作場所為何?是否有更聰明的工作方式?每天工時多長?怎樣職位的人適合怎樣的工作形態?

當這些改變遇上了求職與招募,便成為另一種學問:怎麼做才能更快找到合適的工作?如何招募才能精準擁抱所需人才?尤其網路興起,求職與招募工作大量透過網路工具進行,加上近十年眾多社群網站成為主要重點管道……究竟「社群招募」將為職場帶來怎樣的潮流與變化?

此外,近幾年還有一種全新的Smartworking工作模式正從歐美興起浪潮,並逐漸往亞洲傳播而來!所謂的Smartworking「創新工作模式」其中一種定義是在一處可使用個人設備處理公事的共用空間裡(Co-working Space),以彈性的方式工作。雖然這樣的工作模式在台灣還不盛行,但從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已有部份工作者聽聞過它,並且開始採用。

藝珂在2016年首先針對上述兩樣工作趨勢,為大家進行問卷調查與結果剖析,並透過這份白皮書帶領大家一窺社群招募、創新工作模式的台灣現況,同時對照藝珂集團在全世界各分公司進行調查的結果,讓大家深入瞭解世界上的社群招募與創新工作趨勢。

藝珂期待這份調查報告,能讓求職者與企業招募人員更加了解彼此的心聲,進一步擁有更有效率的求職、招募管道;同時透過問卷中對於Smartworking「創新工作模式」的問卷調查,讓企業者與工作者更多思考現行的工作模式是否有可調整的空間!

台灣社群招募觀察

台灣工作者較常使用的社群媒體除了全方位分享的Facebook;專業學經歷與人脈連結的LinkedIn;還有專注於分享影音與相片的YouTube, Instagram;圖文介紹為主的部落格網站痞客邦、隨意窩、Yam;以及和Facebook功能較為類似的Google+與新浪微博……等等。



目前台灣求職者對於網路工具的運用已非常熟悉,光是透過網路求職平台找工作的人就達60.37%,只是仍集中於人力銀行/ 線上求才網站(74.61%)及企業官網的徵才系統(14.24%),至於以社群媒體(Facebook, LinkedIn)求職的工作者仍是少數(11.15%),更別說是超過半數的求職者沒有個人網誌或網站,即使有也只會用做個人用途(32.51%),可見未來透過社群媒體求職,或使用更多網路工具經營個人品牌,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台灣的招募人員使用人力銀行/ 線上求才網站招募的比例達八成以上,其中以104人力銀行(97.14)、1111人力銀行(66.67%)最高,其次是LinkedIn(38.71%)、YES123人力銀行(32.93%)、518人力銀行(24.69%)。



LinkedIn vs Facebook

招募人員使用社群媒體時,偏重於LinkedIn和Facebook這兩個網站,極少使用其他社群媒體招募人才。對於大部分招募者來說,社群媒體的功能仍是僅供私人使用居多,44.76%的招募人員甚至不會在網路上分享自己是招募人員的身分。



我們可以從求職者的問卷中看到一個現象,大部分的求職者並不會在履歷上標註自己的社群媒體帳號,包括LinkedIn、Facebook、部落格或個人網站,招募人員也極少數會問起(23.81%)。顯見無論是招募者或是求職者,台灣的社群媒體使用者大多將之視為私領域的部分。



透過問卷分析可以發現,無論是求職者或招募者,他們選擇哪一個社群媒體作為招募工具是受到它在市場上通用廣度影響,更甚於此的,是來自這些社群媒體本身的定位。因此除了Facebook, LinkedIn之外,其他前述提到的其他網站都沒有被用來當作主要的求職與招募工具。

我們還觀察到一個現象,求職者和招募人員大多使用Facebook來進行企業或是人才的認識與觀察,反而在LinkedIn上才有較多實際的應徵、投遞履歷等動作。



超過57.28%的求職者未曾透過社群媒體管道接收到招募人員的聯繫,若有也只集中在LinkedIn(41.18%)。

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社群招募的範圍與工具仍有相當大的拓展空間,以招募人員的問卷資料來看,今年願意在社群媒體上進行招募的百分比就略微提升了。雖然平台的選擇要擴展到其他社群網站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仍值得求職者與企業進一步開發,並將之視為建立形象的多重管道。

求職者、招募者使用社群網站之全球趨勢與未來發展

世界怎麼看?

當我們把眼光放到全球人才與招募者使用社群媒體的狀況時,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地域性現象:中歐國家的求職者是全球人才最多使用社群媒體用來求職的地區,再來則是亞洲;而在招募人員方面,則是亞洲的企業最常使用社群媒體,其次是中歐國家。



有62%的求職者曾透過LinkedIn接收到招募人員的聯繫,遠高於台灣的41.18%,顯見台灣在使用LinkedIn的頻繁度尚低於其他各國;32%的招募人員曾要求人才提供他們的社群媒體。

調查顯示,亞洲求職者與中歐招募人員偏好善用企業網站;中歐求職者與美國招募人員偏好使用線上徵才網站;最常使用社群媒體的則是美國求職者與東歐招募人員。

給台灣求職者、招募者的建議

前面我們提到,無論是求職者或者招募人員,在進行求職與招募時都會使用Facebook來了解彼此的特色,企業平常也會經營粉絲專業來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不過更有趣的發現是,只有不到三成的求職者會透過Facebook來投遞履歷,但卻有高達46.81%的招募人員曾經從Facebook收過求職申請;招募人員從Facebook了解人才的比例,比求職者透過Facebook觀察潛在雇主的比重高出許多!可見求職者仍然可以多多透過Facebook來與企業取得更多聯繫。



根據招募人員的問卷結果顯示,有33.33%的招募者曾因為求職者在網路上的公開內容,不將這位求職者納入考量,其中高達62.86%的原因竟是因為求職者在網路上呈現出來的個性,以及他們放上網站的相片!因此我們建議求職者在經營自己的社群網站時,需更審慎選擇所欲公開的訊息與照片,即使這是私領域使用的網路工具,但都無法否認它的存在已為工作帶來影響。



我們在問卷中發現,六成以上的求職者會透過智慧型手機找尋工作,但只有三成的招募人員會透過手機APP或智慧型手機搜尋可能的求職者,且有高達57.28%求職者並未透過社群媒體管道得到招募人員的聯繫,可見招募人員的積極度與靈活度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進步!

透過社群媒體與前同事(85.76%)、潛在雇主(30.96)保持聯繫的求職者不在少數,可以看出許多求職者並不排斥在私領域與業界人脈相連結;還有將近半數的在職工作者(43.96%)即使目前有工作也還是願意了解其他的工作機會。這些現象與數據都讓我們看出,平常對於社群媒體的經營將為自己帶來更多的可能,無論是求職者或是潛在雇主,因為最合適的人員可能就在你的社群網絡中!

台灣創新工作模式現況

台灣求職者對於Smartworking「創新工作模式」的認識與接觸,將近半數是完全不熟悉或沒有聽過的(45.18%),且過去任職的公司也不曾採取過這樣的做法。同樣,有將近半數的人沒有聽過Co-working「共同工作」這個名詞。顯示這些年歐美的新形態工作風潮可能因著民族性與工作習慣種種原因,尚未直接地為台灣職場帶來太大的改變。



而招募人員沒有聽過Smartworking「創新工作模式」的比例,雖然較求職者低一點,但仍相當高,顯見企業離Smartworking工作模式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雖然求職者與招募者對於創新工作模式的了解皆相當有限,但當他們進一步了解這樣的工作模式之後,對於可以擁有較彈性的創新工作模式都抱持著樂觀的態度,並且認為這樣可以更妥善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並有助於減少通勤時間。

不過求職者與招募者也有共同的擔憂是,如此一來將可能減少與同事討論與互動的時間,以及有工作設備使用上的困難。此外還有個有趣的發現是,招募人員比求職者更加在意人才在創新工作的模式之下將會減少與主管的討論與互動。

在我們提供給招募人員的問卷上,有幾題問題關於招募者認為現在台灣企業進行創新工作模式的限制與困難點。他們認為若台灣企業必須擁有一套相對應的績效評估管理方式,並且要具備虛擬管理技能,才能讓創新工作模式順利地進行。

創新工作模式之全球趨勢與未來發展

世界怎麼看?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從全球回收的問卷資料來看,世界各地的求職者與招募者對於Smartworking「創新工作模式」或Co-working「共同工作」的了解並未比台灣求職者與招募者來得高。



無論是來自全球的調查或是台灣的部份,大部份招募人員都認同行銷、業務方面的人才最適合採用Smartworking「創新工作模式」,接下來則是研發,然後才是資訊科技與公關人員。



同時,雖然歐美和台灣的國情有所不同,但招募人員對於Smartworking創新工作模式」會碰到的困難點都大同小異,只是從全球做出來的問卷結果來看,他們認為最大的障礙則是「企業的組織架構難以配合」。

給求職者、招募者的建議

透過這次的訪查,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招募人員或是求職者對於Smartworking「創新工作模式」都有一定比例的嚮往,也對它帶來的便利與優點有所期待、同時有所猶豫及考量。例如大部分人都喜歡Smartworking帶來的彈性,但卻仍擔心員工會因此有效率與管理上的問題,



此份調查結果希望能讓企業更明白工作者的心聲,並進一步思考Smartworking如何與自己的企業結合,為人才帶來更好的工作環境。畢竟當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工作模式,對企業本身也是一項大利多。

我們同時建議招募人員或是求職者不僅要專注在對自己有利的工作方式,更要進一步了解其他人的思維,這樣才能在職場上獲得更順暢的溝通管道與相處模式!

分析資訊

台灣調查對象說明

● 台灣部分的問卷對象鎖定22歲~38歲的求職者,招募人員則往上延伸至39歲~50歲。



● 招募人員的問卷性別以女性(75.56%)居多,求職者的男女性別均等。



● 求職者的工作年資最多落於11~20年以及6~10年間。從事招募人員的工作年資則從3-5年至11~20年皆有。



● 問卷調查對象以資訊科技業(31.11%)為主,接下來則是傳產、製造業(18.89%),以及金融、工商業服務(16.67%),並且大多數為非管理階層。



研究團隊

● 此項研究計畫同時借助於義大利米蘭Cattolica大學經濟社會學助理教授Ivana Pais的指導,她專注於研究社群媒體為工作帶來的創新模式,並與藝珂團隊一起合作。